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4中华文化精神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中华文化精神》优质课教案下载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文化精神是个很大的概念,有不同的概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中华文化精神中的两点:重道德;重和谐。也就是说“以德为本,以和为贵”。

二、内容学习

重道德:

(1)要认识人与禽兽的区别

大家看,生活中要骂一个人,最厉害的话就说“你不是人!”“你简直就是一个衣冠禽兽!”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引用一段荀子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和禽兽最重要的区别是两点:一是人能群,即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从家庭开始,扩大到邻里、社区、学校、企业,一直到民族、国家。总之,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都离不开群体。二是人有“义”,即人不仅有物质上的生活,而且还有精神上的生活。物质生活人和禽兽都有;而精神生活只有人才有。人有各种规范和道德的要求,这些东西禽兽是没有的。从这两点出发,就引出两条做人的基本原则:一是把个人看作群体中的一分子,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把个人与群体统一起来,在群体发展中谋求个人的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认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这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是把精神生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把“义”放在最高的地位。

(2)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做人就要立志,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中国人的理想不在物质方面,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具体的表现是“三不朽”思想。《左转》曾记载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叔孙豹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反映出三点基本的价值最求:首先是着眼于精神的影响和不朽,而不是着眼于物质生活,体现了以义为上的思想。其次是着眼于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和社会、人民对个人的评价。这实际上是回大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不是孤立地讲个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与群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个人融入群体,为群体做贡献,得到群体的承认,以此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不朽。第三是历史意识。着眼于历史和未来,而不是只看到过去与当世。在以后的发展中,三不朽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主流的价值观。中华文化流传的名言如“青史留名”“永垂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事实上,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我们在评价风云人物是,我们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价的。所以,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普通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经过总结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发展成民族文化传统。

(3)气节

中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义为上”。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正确的关系应该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利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频域监事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即富有和高贵是人人追求的东西,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得到,那就宁肯不要这样对富贵;贫穷与低贱是人人所讨厌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摆脱它,那就宁肯不要摆脱它。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是不要利,而是说要“以义为上”,把义放在首位、放在面前;利的取舍要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以义为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处理生与死的问题。不但物质利益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而且生死的选择也要以“道义”为标准。如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道医的价值高于生命,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只有放弃生命以成全道义的追求,而不能为保全生命而伤害道义,这就是“杀身成仁”。孟子也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这就是“舍生取义”,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就要舍生取义,因为生是我想得到的,但义比生命更重要;死是我所讨厌的,但不义比死更令人厌恶。总的意思是说,“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但不只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而是一切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的共同价值追求。如果把“保命”看作自己最高的理想,那他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贡献。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反对种族歧视而数次坐牢并深受世界人民尊重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也曾说:为了我追求的事业,我可以付出我的生命。他们就没有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最高的价值,表现了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同样的人生价值追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为道义而现身,也是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孔子说:“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再强大的军队,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孟子也指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都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一种高扬。

强调人禽之别,以群体为上,精神生活为上,讲气节,求青史留名,这几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关于民族精神,又这样一段话“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恶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正是这种正气,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民族正气却总是能支持我们民族最终战胜困难,发展壮大。文天祥是这种民族正气的代表。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在被囚禁中,他写下了《正气歌》。他说,支持他不降的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看到了她写的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憾。”更是他一生读书、修养的结果。文天祥的事迹生动地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基础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的价值观。

总结:中国文化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发扬,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传承的同时能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处事、人生原则和人生方向,受益终生。

【作业】

阅读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思想的书籍,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

阅读袁行霈先生的有关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

【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学习的范畴,作为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学习显得很有必要,但短暂的学习并不能足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中国文化精神的渊源和内涵,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浅显地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大语文的学习之路还有待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