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利用同位角判断两直线平行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地位与作用

(1)教学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初步认识同位角并探索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本节课是在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并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它不仅为本章后继学习平行的性质做好准备,而且也为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2)课时安排说明:

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在七年级上册也进一步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此部分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展开平行线的有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本章及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主要学习三种常用的判别平行线的方法,这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特征的基础。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并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条件三。教科书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三线八角”,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认知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在七年级上册也进一步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直线,线段,角,在本章第一节课中已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生的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正式接触几何知识,对平行线的知识了解比较抽象,对图形的认知能力较弱,特别是数学知识积累少,对新知识接受慢的学生,对图形与文字,符号间的转化,不能够理解,对简单的推理不能准确选用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因材施教,把握难度,循序渐进很重要。另一方面与学生的思维阶段有关,七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刚刚起步,所以对平行线的推理需要一个过程。

3.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以动手实践,直观动画演示,归纳总结为主,以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法:

通过动手观察,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努力让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成长。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使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是学习几何的重中之重。

4.教学环境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本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借助教具,图片,动画,电子白板等多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同位角相等,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同位角,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转木条”活动的探究,锻炼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探索、交流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直观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积极投入,认真思考,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过程。

难点:

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灵活对其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巧妙设疑,引入新课

① 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

问题:这些图片中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图形,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常见的例子吗?

② 关注生活,引入实际问题:

如课本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是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你知道其中的理由吗?如果木条b不与墙壁垂直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木条a也与墙壁边缘垂直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实际问题中在判断两根木条平行时,借助了墙壁作为参照,你能将上述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试着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

学生回答:把墙壁看作直线c,直线b与直线c垂直时,只有当直线a也与直线c垂直时,才能得到直线a平行于直线b。

问题2:图中的直线b与直线c不垂直,直线a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与直线b平行呢?请你利用教具亲自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体会平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通过实例应用已有的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情境部分只靠教师口头描述,比较空洞,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展现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2.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观察:

(1)∠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

(2)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木条a何时与木条b平行?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一: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教具亲自动手旋转木条a,进行实践操作,同时留上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操作、观察,通过自己多次操作,找出结论。

【设计意图】:北师大版教材配套有对应的数学学具,让学生提前在家把本节课所用教具准备好,剪好代替木条的纸条,并安装好纸条,在此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好奇新鲜,探索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在动手活动中被调动了。本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旋转木条a,根据提出的问题,探究角度的大小关系,直线a,b的位置关系,学习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

活动二:小组内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选派代表进行学具演示和讲解,带领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

①当∠1>∠2时,直线a和b不平行;

②当∠1=∠2时,直线 a∥b;

③当∠1<∠2时,直线a和b不平行。

【设计意图】:一般由具体情境归纳出平行的条件比较抽象,教学中若只是教师讲解,课堂将很乏味,学生也听得抽象,教学效果将较差。让学生代表演示并讲解,最大程度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去归纳、总结,更能体现学生的心声。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活动三: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动画演示,对学生所探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反馈。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的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动态过程,用运动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重点。让学生轻松地感悟出——∠1、∠2是否相等决定了a、b是否平行,同时渗透了数型结合的数学思想。

3.认真思考,探究新知

4.运用新知、例题教学

5.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五.课后反思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围绕这个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时候特别注重探索发现活动这个中心.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转木条”活动这条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个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去发现角的数量关系决定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探究出同位角的定义,总结出同位角的特征,得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重要结论.

另外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来讲解,对于一些动态演示,图形的拖移,文字或角度的标注,木条的旋转,同位角的定义和特征等活动的探究有明显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综合数学活动能力和经验参差不齐,思维与表达方式也各有差异,针对所带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差的现状,我采用低起点,迈小步,逐步推进,降低知识坡度,减小难度,争取让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