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鲁人版必修一1 劝学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一(2008年6月第3版)《1劝学》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回忆导入,提出课时目标。《劝学》作为一篇流传千古的议论文,在指导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上,具有借鉴意义。一篇议论文一定有它的中心论点,且会用分论点来支撑它的中心论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荀子在《劝学》篇中是怎样利用分论点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的。

这节课我们只研习课文1、2段,解决两个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2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回忆,并快速思考两个问题的答案。第1个问题很快能知道,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第2个问题无法快速给出答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初读课文,研习1、2段,发现比喻论证。研习课文1、2段,解读1、2段内容。把自己的疑问、困惑写下来,组内交流,共同解决。10分钟后小组分享本组对文段的解读。

如果学生对直接翻译没有问题,但是无法理解荀子为何要举“青、冰、木、金”的例子,则引导学生关注第2段在写法上的特点(比喻论证),思考这些例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提问:中心论点是?为了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荀子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第2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时,教师板书关键词。

如果学生不能上述提法,则换问题引导: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本段是从学习的意义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2.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的作用)。

(1)青,取之于蓝,却青于蓝;冰,水凝结而成,却寒冷于水。(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再变直的原因,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啊。(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头经过墨线比量过),金就砺(在磨刀石说磨过)则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这样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朗读1、2段后,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享对文段的解读,分享自己的困惑。

预计困惑多集中在对5个比喻句的理解上,尤其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生通过关键词找到比喻句,发现作者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找出每个比喻句想要证明的道理。发现它们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圈画出比喻句,思考5个比喻句所包含的道理。明白作者想要用这几组比喻证明什么道理。

再读课文,探究比喻论证的作用。提问: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荀子的比喻句反而阻碍了你对文意的理解?荀子是故意在凑字数吗?

引导学生发现荀子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中,他选取的是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的。如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他在阐述道理学习道理时,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再读课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可能有的回答:

1.荀子就是在凑字数,完全看不懂。选取的比喻既不通俗也不浅显。给读者理解造成了障碍。(既然荀子写得晦涩难懂,那么请持这类看法的同学想想如果是让他来证明“学不可以已”,他将如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