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体育教材同步人教版七年级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七年级《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明确个人坚持体育锻炼的策略。

三、教学内容

(一)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

1.生理效果

体育锻炼促进正常生长发育。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生长。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其生长发育对人体形态有重要影响,经常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变粗,骨密质增厚,骨骼抗弯、抗折、抗压能力增强。肌肉是人体活动的动力,发达而结实的肌肉,能提高运动能力。体育锻炼时,肌肉工作能力加强,血液供应增加,蛋白质、糖等营养物质增加,使肌纤维变粗,工作能力加强;同时,由于人体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血液循环加速,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现代科学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还可以预防疾病。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体格强壮,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增强抵御病毒细菌的侵袭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现时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医学研究表明,这与儿童少年时期病变的积累有关。所以,预防工作应从儿童少年开始,这样会降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提高人体机能。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力。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寿命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加速,但尚未完成,可塑性大。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和心肌力量增强,胸廓运动幅度和血管壁弹性加大,从而改善呼吸和心血管机能。

控制体重,健美体型。实践证明用体育手段控制体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体育锻炼可以增加机体代谢率,使身体消耗更多能量,达到消耗多余脂肪的目的。但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要坚持足够时间,据有关研究要超过30分钟,效果才明显。因此说,体育锻炼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减肥方式。同时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加肌肉力量,维持匀称体型和增加生活乐趣,都有很大的作用。

2.心理效果

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疲劳。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后直接感受到愉快的心情,产生运动愉快感,有助于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之一,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运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兴奋,其他神经中枢进入相对抑制状态。这种抑制随着运动中枢兴奋的加强,抑制得更深,从而使与文化学习有关的神经中枢得到很好的休息,起到了保护作用。学习后进行体育锻炼,又可以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也有利于改善大脑的功能。在长时间静坐学习的间隙,穿插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做几节操等,都可以起到调节大脑的作用。体育锻炼还能展示能力,增强自信。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应对各种精神压力,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自信心,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提供多种多样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会使人忘却烦恼和苦闷,消除不良情绪和孤独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具有更为强烈的交往需求,而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内向性格的人则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使自己变得开朗、豁达,性格得到改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运动与交往需要的驱动下,为了适应群体活动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经过这样的过程,通过体育的桥梁作用,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提高了参与者的交往能力。

(二)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

毛泽东一生热爱体育活动。早年,他一方面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积极锻炼身体,把强健体魄、勇气、意志上升为人格重塑的首要前提。他在学校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并进行游泳、爬山、跑步等活动。他特别重视冷水浴,以锻炼“猛烈与不畏”的精神,体育锻炼塑造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毛泽东在关于学校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中,始终将体育排第一位。从哲学上讲,他坚持体育第一,实质上就是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在他看来,如果缺乏强健的身体作为基础,“贵智”、“重德”就只是空中楼阁、水上浮萍而已。毛泽东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早在延安时期,他就给延安保育院小学的同学题词:“又学习,又玩耍”。1950年6月19日,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毛泽东同志就健康问题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信中说:“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952年6月10日,他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出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在毛泽东看来,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中国人民的体质有没有提高。现在,学校体育工作仍然要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增进全体学生健康为第一要务。今天我们学习与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对当前深化体育改革,积极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策略

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举措,是人健康发展需要,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否做到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实践证明,需要统一认识,合理安排,制订计划。

1.调整认识,消除误区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认识、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坚持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还不够全面,分析还不够深刻。再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知识,学习科目逐渐增多,学习压力增大,平日里只是埋头于文化课学习,所以对坚持体育锻炼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如“我从不生病,身体很好,用不着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我的学习任务很重,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会耽误宝贵学习时间”、“身体是我自己的,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我个人的事,和其他人无关”,等等。

“身体很好,用不着锻炼”,这是对健康的错误认识。每个人要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体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保持良好的体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生活更美好、寿命更能延长、生命更有价值。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事实上有的人看起来身体健康,但某些体能素质可能较差,这意味着他的健康存在“短板”。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扬长补短”,才能使身体全面、健康发展。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认识。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使胸廓运动幅度加大,血管壁弹性增大,从而改善心血管和呼吸机能。对消化系统的机能也有良好影响,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有利于增强体质,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为大脑高效率地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体育锻炼还是消除脑力疲劳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时运动中枢的兴奋能抑制其他中枢的活动,使其他中枢得到较好的休息。体育锻炼所造成的适度疲劳还可改善智力活动后的睡眠,使大脑得到较好的休息。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而且对扩大智力容量(提高脑细胞的工作效率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开发),提高人脑活动的强度、准确性和持续性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身体是我自己的,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我个人的事,和他人无关”,这是一种缺乏责任心与责任感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或)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人生投资,提高每个公民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价值。因此,按照国家规定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抽出一定时间参加课外、校外体育锻炼,既是珍惜和增进自己身心健康应有的权利,也是对国家应有的责任。

2.化整为零,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是一种意识和习惯。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如果不能根据学习与生活的规律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保证固定的时间进行锻炼,那么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目标就很难完成。

七年级的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尚未形成,依据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规律,将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合理地分解在不同时段,以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目标的达成,即“化整为零”的体育锻炼。这种体育锻炼形式的安排,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体育锻炼经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校、社区、村社、家庭的体育设施条件及环境,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健身。

(1)起床后,做扩胸、伸展、转体、踢腿等基本体操动作。

(2)上学或放学时快步走,步行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100米,步行二十分钟左右,要进行途中安全教育。

(3)积极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做课间操,让每个动作都做到位,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