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课件教案试卷说课知识点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详情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 “四书”。


二、重点字词: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是:这。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达”。
至:意思是“极点”。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三、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四、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
城     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五、古今异义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六、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七、主题思想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