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课件教案试卷说课知识点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

第26课 诗词五首-2 春望

知识点详情

   

杜  甫

国①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②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⑤连三月,家书抵⑥万金。

白头搔更短⑦,浑⑧欲不胜簪⑨。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诗文

翻译

重点赏析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         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涛创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

鸟都感到心惊。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但都表达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

 主旨:全诗围绕“望”宇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一、鉴赏探究

1.试分析本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2.、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5.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