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课件教案试卷说课知识点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

第四单元 写作 语言要连贯

知识点详情

语言连贯的内涵、容易出现的问题,怎样做到语言连贯,要注意的事项

一、什么是语言连贯

连贯,即语言前后相连,上下贯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句子内部的停顿;一个是句子之间的照应,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等。
句子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连缀起来的,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段是由一个一个的句子连缀起来的,构成语段的每一个句子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文章也是由一个一个段落连缀起来的,同样道理,构成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构成文章的各个因素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没有联系就没有语句,没有联系就没有文章。而这种“联系”是有讲究可言的,比如并列、承接、转折、因果、假设、条件、总分等关系,还有其他的各种关系,只有遵循这些“联系”规则,才能做到行云流水,连贯通畅。不遵循这些规则:句内停顿不当,用词构句不规范,或句子间的关系处理不得当,衔接不紧密,就会读起来不流畅,就会有一种跳来跳去的感觉——这就是语言不连贯,也就是古人说的“文气不通”,今人说的“文不从字不顺”。
语言的连贯问题,说到底就是思路问题。思路就是思维的路线,好的思路应该是清晰、便捷、连续不断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语言有修养的人说话是从来不乱说的,话题是什么,中心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过渡,怎样衔接,怎样照应,使用什么句式……绝不“头一句,脚一句”“着三不着两”,思路飘忽不定;绝不是“不挨着不靠着”突然冒出一个“离群句”。
有良好的语言修养的人说话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的。事物之间的顺序有时间的、空间的、程序的、事理的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语言才能连贯。一般说,记叙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文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
有良好语言修养的人肯定是有良好的思维素质的人,因为语言的不清晰体现的是思维的混乱。我们要向作家学习,说话或者写文章,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语意畅达,前后贯通,一气呵成。
因为只有语言连贯、通顺,才能谈到文采与奇警。但是无论是平时说话作文,还是考试,作文语言的通顺和连贯是一个大问题,即使是优秀的作文,深究起来问题也不少。

二、语言不连贯的六种情况

第一、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顺序一段话应该有统一的话题,还要按照各句与话题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不仅句子之间要有合理的顺序,段与段之间也要保持合理的顺序。句、段之间的顺序反映的是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顺承、转接、平列、层进、解说等。句、段组织得不合理,就会杂乱无章,它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缺乏条理性。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都要求“言之有序”,但于口头表达比较随便,容易横生枝节,随意粘连,书面表达则要求比较严格。
第二、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有语气上的联系,才能连贯、通畅。加强语气连贯的方法很多,例如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增添过渡语言、适当重复上文的内容或语言等等。句间顺序更多地涉及到思维逻辑问题,语言的呼应则更多地涉及到技巧问题。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呼应,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
第三、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过渡句或过渡段的作用是避免行文的阻塞,将上下文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而这起承转合有一定的规律,需要借助某些语句“搭桥”,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关联或关联不大的内容连接起来。可是有些同学心中没有这个意识,造成文章语句之间、段落之间“硬接”现象和“断桥”现象。因此,不要轻视那些好似无关紧要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第四、行文之间缺乏照应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写作的开始,要统筹安排,打腹稿,列提纲;行文时要注意“前后勾联”,注意照应前面的“伏笔”,不要写偏了,写“丢”了,写“跑”了。而有的同学恰恰不是这样,他们提笔就写,写了前面不顾后面,说了这句不顾那句;全然不顾现在这样写和前面是不是一致,是不是相背。
第五、语言表述中的跳跃现象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问题,学生由于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种是没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心理学中把思考时所用的语言叫“内部言语”,而把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叫“外部言语”。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内部言语”一般是简约而不完整的,它不太受语法规则的约束,用词欠斟酌,也不连贯,到了表达的时候,我们要经过推敲,使之完善起来。思考常常在瞬间完成,这时留在我们头脑里的往往是首尾环节,中间的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形诸语言文字的时候,必须把它们添补上,对方才能明白。如果表述时缺少这些中间环节,语言便不连贯。以上两种情况多出现在议论文里。  
 第六、做不到“文从字顺”一方面是用词不够恰当、妥帖,拗口。另一方面是句与句之间衔接不好,思想含混、语句错乱和别扭。不能做到顺从畅达,文气贯通,把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

三、怎样做到语言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性”训练,不仅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技能训练,而且是提高语言能力的素质训练。这项训练要求高,难度大,但仍然是有章可循的。首要的是保持一致性:包括结构一致,话题一致,内容一致,情调一致,风格一致,角度一致。
(一)上下文的结构要一致 。注意句中修辞格特点、句式特点、复句关系。
(二)上下文的话题要一致。任何一个长的句子或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每个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围绕着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
(三)上下文的情调要一致。语句能寄予感情,尤其是描写性文字。描写的景物,或繁荣,或荒凉;或热闹,或冷静;或欣欣向荣,或萧瑟肃杀;氛围基调或暖色,或冷色,或明朗,或灰暗;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明快或沉郁,这就要求上下文意境和谐,情感色彩一致。注意作者感情的喜悦、悲伤、爱、憎、褒、贬;色彩的繁盛、凄凉、热烈、萧瑟;风格的豪放、婉约、激昂、沉郁。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有时要考虑前后语句的情调要保持一致。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等等。
(四)上下文的风格要一致。汉语多讲究音节的对称美和韵脚的押韵美,保持句式和音节节奏以及韵脚的统一。要选择与上下文相协调的句式,整齐的句式和统一的结构,要用双音节都要双音节词,要用单音节词都用单音节词,要用短语都用同一类型的短语,以此类推。这样可以增加语势,加强语言的连贯。音节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整齐匀称,音节协调;二是上下文押韵。
(五)上下文表述的角度要一致。几句话叙述一件事,说明一个对象等等,还要注意表述的角度。包括空间角度、时间角度、人称角度、感受角度等。一般说来,只有前后句子的角度一致,才会顺理成章,文意连贯。

四、语言连贯要注意的问题

要做到连贯,除了上面谈到的六个方面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逻辑事理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或者记叙,或者议论,或者说明,或者描写,前后语句之间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着先因后果、由轻到重、由表及里、从主到次的次序。而且,不论什么内容,一定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生活的逻辑、自然的规律或思维的逻辑,符合人之常情。不合逻辑的句子,衔接不仅是不好,而且是错误。比方说,“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个过程符合植物生长的规律,而如果将其中某一个过程的位置调换一下,那就不合逻辑了。
(二)前后要注意照应所谓“前后照应”就是说,一句话既要与它前面的话语有联系,又要与后面的话语衔接得上,要“瞻前顾后”或“顾头又顾尾”,要树立“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概念。在阅读中留心各种照应的实际意义,在说写中注意句中成分彼此照应,句子与句子间相互照应,使语句不矛盾不脱节。 前后照应包括前后句内容的对应顺序、主被动语态、结构形式、关联词语和前问后答等的对应。
(三)要用好关联词语前面已经提到过关联词语的照应问题,这里再单独强调一下。关联词语连接复句内部的分句,还可以连接句群内的上下句。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对于连贯句与句之间的意思,畅通语气,有重大的作用。
(四)语段之间要讲究过渡,增强连贯性过渡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是衔接,过渡在说话写文章当中是必要的。前面说过,有良好的语言修养的人说话,总是讲究过渡的,绝不是“头一句,脚一句”“着三不着两”的。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其讲究。生活中免不了看电视,看电视免不了看各种演唱会,而看演唱会时不应只是欣赏歌唱得如何,还应欣赏主持人的精彩“串词”——好的串词能将上下内容不同的歌曲节目巧妙地、恰倒好处、不留痕迹地串联在一起。就是新闻播报或天气预报时,为了平易自然,编辑往往要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
(五)使用各种修辞方法,使文气贯通
 (六)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 
(七)培养“文从字顺”的语言感觉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感觉就是语感之一:语言“通顺感”。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要想做到文从字顺,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比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八)还要注意要掌握语言的韵律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