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课件教案试卷说课知识点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识点详情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写作背景

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问题探究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3)“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这两句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5)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6)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①“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

②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诗歌主旨

本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而今”对比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

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